一直以來,食品安全、環境安全都是中國民眾關注的焦點,也是歷年兩會代表委員們議案、提案的主要內容。秋冬臨近,霧霾多發,環境問題再次引起民眾關注。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除了大氣環境,現代人對家庭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與家庭居住環境息息相關的智能家居行業也隨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今年1月,Google收購家庭智能溫控器Nest;8月,三星收購智能家居平臺SmartThings。除了Google、三星等國外企業之外,國內的企業如墨跡天氣、點名時間等也在做相關嘗試。據了解,家電巨頭海爾也已經在這個領域開始布局,8月底的互聯網大會上,創新工場用戶體驗總監吳卓浩也曾有此暗示。海爾甚至已經做出了一些有特色的產品,比如,能和微信互動的智能冰箱、海爾U+平臺,空氣盒子等等。不難看出,智能家居行業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一波的新浪潮。 從國內的一些智能硬件產品來看,其實很多企業其實都把注意力放到了室內環境控制方面。吳卓浩也曾提到,做智能軟硬件,需要破除傳統工業設計的思路,從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到切入點,進而改善現有的體驗。 然而夢想是偉大的,現實總是艱辛的。想要做好一款家居環境相關的智能產品并不是那么簡單。對此科技類垂直網站PINGWEST有文章分析,提出室內環境控制產品需要具備的要素,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未來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趨勢。 首先,為了不讓用戶去不斷地調節每一臺設備,自動化的智能學習機制不可或缺。在這方面,Nest和SmartThings都有一個“大腦”去主動學習用戶的喜好,這個“大腦”可以自動學習、自動調節,并且能根據不同的人群設定不同的模式。如果智能產品在具備自動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在遇到故障時自動預報就再好不過了。 這一點放到室內環境控制方面一樣適用,以空調為例,畢竟,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很多用戶可能都會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溫度,希望能有一個智能化的調節方式,自動學習,自動調節。 其次,從互聯網的視角看,事物是連接在一起的,智能家居產品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自智能”之外,室內環境控制產品還應該具備“全聯接”能力,F在,人們的家中往往會有空調、煙霧檢測、空氣凈化等各種與室內環境相關的設備,如果這些設備只能單獨操控,那么肯定就算不上智能家居了。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室內環境控制產品理應可以操控每一臺與環境相關的設備,它應該是一個多品牌、多類別兼容并且開放源代碼的產品,支持個性開發。 **后,雖然我們很希望智能家居這個“大腦”能自動幫我們完成所有的事情,不過這是****目標,當前我們還是免不了要偶爾和它們打打交道。這時候一個友好的人機交互模式自然就必不可少了。 作為一個家庭的主人,不管身在何處,都可以讓用戶遠程操控,家里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當這些智能設備的大腦偶爾失靈時,只需要簡單滑動幾次屏幕就可以完成了。手機控制與遠程操作相結合,一個“觸感化”的操作方式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標配。 所以,一個智能化的室內環境控制產品不但需要具備自動化的學習機制、聯接能力,還應該有觸感化的操作方式。 在智能家居化方面,像Nest、SmartThings等國外企業已經做了許多探索,一些產品層面的某些特點也反映在了國內若干智能家居設備上。目前海爾正在做的嘗試也是順應家居智能化發展的潮流,我們期待著海爾這類傳統家電企業**終能利用自身在家電行業積累的經驗做出適合國內家庭用戶需求的智能化家居產品。 |